
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 舒志定
导 语: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重大判断。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将教育和教师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一种特殊的存在,师范学院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及教师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时代背景下,作为一所地方性师范院校,湖州师范学院在学校建设、人才培养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做了哪些有益探索?为此,我们采访了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舒志定教授。
作者简介:舒志定,湖州师范学院特聘教授兼教师教育学院院长,上海师范大学现代校长研修中心教师教育学博士学位点导师,兼任全国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陶行知国际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浙江省师范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指导委员会委员。
明体达用,知行合一
记者:舒院长,湖州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地方师范院校从建校发展到现在,它的办学特色是什么?
舒志定:可以用八个字来表达:明体达用,知行合一。湖州师范学院建在浙江省湖州市,这是一座具有非常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的江南名城。学校强调学以致用,培养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首要的一点是学校坚定地高举师范特色,培养师范人才。在湖州和嘉兴等浙江北部地区广大的中小学骨干教师群体中,主体是这个学校毕业生。在过去六十年高等教育办学历史中,湖州师范学院履行了为社会培养优秀基础教育师资这样一个职责,这是我们的使命。我们培养出来的教师,能够秉承学校所提倡的“明体达用,知行合一”成人成才的理念,学生不仅涵育比较高的理论素养,又能够在教育教学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埋头进取,取得一定的教学成绩,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教师。比如,浙江省评选的特级教师、教授级教师,有较多数量是我们学院毕业的。我们第二个办学特色是校地共育、服务社会。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湖州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中国制造2015年试点城市”、“两山理论”发源地,湖州市坚持“八八战略”总目标,推动现代化生态滨湖大城市建设,制定的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称为“五个协调”。学校能够积极融入到这个社会发展总需求里去,在继承传统师范教育的基础上,又增设了一些新的专业,比如为服务区域发展的机械制造专业,我们还成立了工学院。即便是有这样一些专业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仍然主张把师范文化、师范精神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结合起来,因为师范精神、师范文化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不矛盾的。应用型人才在专业和技能上与教师有一定差异,但是其服务社会的公共品质、为人处世的道德情怀、爱国爱家乡的精神是一致的。我觉得学校高等教育六十年的办学历史这两点特色是非常明显的,也明确一定要把它坚持下去,融入到学校未来发展的道路里去。
秉承师范特色 服务地方教育
记者:今年湖州师范学院迎来了六十周年校庆。经过六十年的不懈探索,今后学校在高等教育领域还有哪些工作需要付诸实践创新?
舒志定:在学校的“十三五”发展规划里非常明确地提出,一定要高举两面旗帜:一是师范教育,另外一个是服务地方,同时学校的基本定位是要建设成为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今年我们要着力做好硕士点的建设工作,这个目标有关领导2006年来校视察时,其实已经为我们做了准确的定位,这就是要求我们因地制宜、体现特色、服务地方,把学校建设成国内有一定地位、一定水平,一定影响力的湖州师范大学。
记者:舒院长,在教师教育学院的发展过程中,秉承了哪些办学理念?在发展过程中你们是否通过合作或者借用一些优秀的平台及资源等形式谋求自身的提升?
舒志定:在过去几年,教师教育学院一直有这样一个办学理念:谋求学院学科的长足发展,走学科与专业互动发展共育卓越师资的道路。虽然学校地处湖州,但是我们学院是开放的,它需要吸收来自各个方面的资源,为我们的学科建设服务。同时我们也把自身的优势资源用于服务其他学校或者地区的需要。我们和一些相关部门、一些机构、一些团体进行合作,这在过去几年做的比较多。我们学校也是2016年“浙江省卓越教师培养协同创新中心”的浙北分中心。这个中心的主要职责就是研究、利用协同中心的一些资源来培养优秀教师。同时我们也和国内外的有关高校进行合作,聘请优秀教师做客座教授、兼职教授,帮助我们进行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年轻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此外,我们还和国外的高校进行合作。比如经教育部批准,我们和美国的北科罗拉多大学联合举办学前教育的本科教育项目。这个项目2017年已经开始。正是通过借助这样一些平台或者资源,我们满足了高水平师资培养的需要、促进教师学术水平的提升、带动学科的健康发展。
改革招生体制 转变培养理念
记者: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那么在这个重大的历史背景下,对于怎样培养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型教师,您有何建议?
舒志定: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国家的整个面貌、整体实力发生了很大变化。教育的优先地位、教师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优先地位,不仅不能调整、更改,而且越发显示出它的重要性。作为师范院校、教师培养机构,未来如何培养优秀教师是一个非常光荣而严峻的使命。说它光荣,是因为我们培养的师资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尤其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培养教师的任务也是非常艰巨的。其中有几个方面我们值得考虑:第一,我们要进行招生体制的改革。招生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如何把优秀的学生吸引到师范院校来,喜欢教育,喜欢做教师,有能力、有品德做优秀教师,这是我们培养优秀教师的一个重要环节;第二,我们要有一个培养教师的基本情怀。这个情怀的核心就是我们为谁培养教师,我们应该为国家和民族培养教师。在培养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培养过程当中,尤其以后的师范生,都是2000年以后出生的学生,这批师范生最重要的特征是数字原住民。所以,在培养过程中,如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中国烙印、中国情怀,也就是为师范生找到文化的根,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主要职责,而且这个职责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来的更加重要。为此,我们践行习总书记“四有”好老师标准,以君子文化为引领,发挥江南文化资源独特优势,提出“效圣贤之教育人生,展儒师之时代风范”的教师培养理念,把当代儒师作为师范生培养的目标,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师教育全过程,培养有鲜明湖师烙印的优秀教师;第三,全社会要关心师范教育,加大对师范教育的投入。师范院校的发展最近这几年也面临困难,主要是经费保障上的困难。比如师范院校的学生到中学里去见习、实习的经费困难,这些问题,虽然每所学校都在想办法解决,但是培养优秀教师的经费困难尤其突出。所以我希望全社会能够重视这个问题,并给予关心和帮助;第四,师范教育要转变培养优秀教师的理念和方式。尤其要强调不能关门培养教师,我们强调中学与大学结合起来培养。在理论上我们师范院校要考虑怎样一体化培养教师;最后,一定要有超前意识来培养师范生,我们应该站在更高的水平上面来培养师范生。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应尽早规划具有硕士研究生学位的教师教育,尽早布局具有研究生层次的教师教育。今天的布局到它的出台,最早也需要二至三年甚至更长时间。但是目前中小学具有研究生学历、学位的教师比率能够达到两位数的省份不多,甚至连5%还没有达到。我做了一个统计,有一个经济相对发达省份下属两个地给市中小学教师队伍比例中有研究生学历(学位)的比率不到1.6%。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在提升,而且现在学生父母的学历水平越来越高,他们对孩子接受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学校教师依旧满足于《教师法》规定的教师学历层次要求,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教育现实发展的需要。所以我呼吁,教师培养机构、研究机构以及行政机构,能够尽早规划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教育,已经开展研究生学历教师培养的学校能够扩大招生规模,同时研究出如“4+2”、“3+3”这样的本硕一体化教师培养模式。
全程实践培养 多种方式培育
记者:湖州师范学院在进行教师培养过程中,与本地中小学合作培养教师的具体需要相结合,取得了哪些有意义的经验?
舒志定: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我们强调全程实践,四年不间断和中小学之间的联系,这是我们实践教学的一个基本理念。除了传统的师范生培养模式,如实习、见习、研习我们称为“三习”,我们在做,此外还在进行其他实践:第一,我们分阶段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本科阶段,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我们对学生的技能进行分阶段训练。一年级,我们主要抓一些基本技能,如书法、普通话、黑板字等基本技能。到二、三年级我们有不同的技能要求,比如课堂观察、说课、评课等,只有考核合格,才能进入到四年级的实习阶段,考核不合格,则不能进入四年级的实习。第二,我们建立“拜师学教”制度。我们从中小学、幼儿园中请优秀教师做学生的实践导师。我们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导师给他们安排听课、实习、见习。第三,我们建立教师发展学校。我们有师范生培养任务的二级学院都建立教师发展学校。教师发展学校也是在浙江省教育厅统一领导下,我们学校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中小学三方共建教师发展学校。教师发展学校的功能是接收学生学习实践,这是它最基本的一项功能。当然,我们还和学校进行一些项目研究、课题合作,这些合作要融合学校办学理念的打造、老师专业发展的新需求等等。同时我们在中小学推出博士工作站和教授工作站。这项工作是学院的博士和教授为主体,如果有项目需要和中小学合作,就将其作为一个博士工作站去建设。老师带着我们的学生或者一些年轻老师,组成一个团队,围绕一些问题展开研究。通过这项工作,希望老师能够比较深入地了解中小学,熟悉中小学。另外我们还积极参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研究及制定工作,发挥智库的作用,学校参与制定了《南浔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老师们还参加浙江省有关政策的调研或者项目的制定。通过这样一些途径,学院教师能够和中小学建立联系。最后一点,我们在学院里建立了名师工作站。我们把中小学老师请来,作为名师工作站的教师讲课,还请他们过来参与我们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等等这些方面,我们的互动还是比较频繁的。同时我们对自己的老师也提出要求,如一位老师一年要结对一所学校。这个结对不是贫困结对,而是经常性地去了解这个学校,进入到学校课堂里听课,能够和区域内外的中小学骨干型教师建立日常紧密的联系工作。通过这样一些工作我们加强和中小学的联系。
记者手记
“双一流”建设名单的公布,使得许多地方院校对自身的定位开始发生变化。作为地方院校之一,湖州师范学院是浙北地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核心力量,在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各地方院校如何找准自身发展方向实现内涵式发展,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湖州师范学院在这点上带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毕雁